服务热线:189 8687 6222
  • 0

[随笔杂记] 三升糯谷种-----西关印象之四

天南地北房县人 发表于 2022-11-14 21: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23 0

注册参与互动,神评就等您了!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有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的铁峪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水利高潮运动,翻身的农民把那些能够改成水田的土地,都改成了水稻田,逢年过节,这些常年都吃包谷面、洋芋果的山区农民,也能分到一定比例的稻谷,用当时那种传统的“磥子”加工成糙米,然后把糙米倒入碓窝,用手工一下一下地舂,就舂成熟米。尽管这加工的过程非常的艰难,但是,人们能够吃上“细米白面”了,这是一个质飞跃。老人和懂事的小孩,都从心眼儿里感谢政府领导的好。

   有一天,驻队县委工作队的胡同志要回县里开会,临走时,召开了一个贫下中农座谈会,他在会上,鼓励那些勤劳的农民说“现在是社会主义了,有了水田,光能吃大米饭还不行,还要学习平原的农民,也栽种糯谷,用糯米做成黄酒,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胡同志的一席话,激动得那些与会的山区农民都跃跃欲试,好想明年就种上糯谷,也好享受一下糯米黄酒。可是,说归说,糯谷种从哪里来啊!胡同志一时也心中没底。他为了不让这些贫下中农失望,只好夸下海口说,“我回城里了想办法吧!”

   房县的小西关,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不管川陕豫赣的客商来到房县,都知道房县的西关一条街,不仅商业发达,那农业生产也不亚于江南水乡。每年的水稻生产在整个鄂西北那是夏初满畈秧,秋来万石谷。老西关人用他们自己栽种收获的糯谷碾成米,做成黄酒,誉贯东西南北,千百年来,口碑不衰。话说胡同志开完会,一直思虑着,对满足铁峪河老百姓糯谷种的许愿。他不能空着手去面对那里的贫下中农。怎么办呢?原来胡同志的妻子戢逢兰,也是被分配到铁峪河双龙学校任教的老师,经过夫妻俩的认真策划,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戢老师有一个娘家舅舅住在小西关,那一天,胡同志和妻子戢老师一同从家里出发,在路过小西关时,他们特意到那个舅舅家里,说明买糯谷种的事,戢老师的舅舅、舅母马上很慷慨的把自己家留的两升糯谷种匀出三分之一,而且,他们还替胡同志夫妇满街去“化缘”,这家舀一碗,那家舀半碗,一个圈子回来,能装三升的布抽子口袋已经装得满满的了。

   这是当时整个西关最好的糯谷品种,叫“三颗寸”,米粒很长,把三颗米粒接起来,差不多有一寸长,故名“三颗寸”。当胡同志在群众大会上,把一口袋糯谷种庄重地递给铁峪河群峰大队大队长手里的时候,全场社员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就是这一口袋糯谷种,在铁峪河的群峰大队栽种了几十年,直到1981年以后才被高产的品种所替代。




来源:“房县网”杯“西关印象”征文
作者:周良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4    鄂ICP备1502369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9-3555678 举报邮箱:2194866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9-3555678

GMT+8, 2024-5-17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