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89 8687 6222
  • 0

[随笔杂记] 老街旧事

天南地北房县人 发表于 2022-11-14 21: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35 5

注册参与互动,神评就等您了!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天南地北房县人 于 2022-11-14 21:32 编辑

人老了,对眼前的事情记不清楚,但对儿时的印象却越发深刻。听到西关要重新修建“仿古一条街”,恢复昔日老街繁荣与奢华的消息后,我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因为;是西关老街哺育我长大,西关老街承载了我太多的美好记忆。



来源:老街情怀“房县网”杯房县“西关印象”征文投稿
作者:胡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5)
清 真 寺

记忆把我拉回到儿时的岁月。我背上用花布缝制的书包,迎着初升的太阳,蹦蹦跳跳地从小西关,沿着碎石铺就的街道去上学。街道两边是一排排参差不齐的房屋,粉墙黛瓦,房屋与房屋中间隔着飞檐翘壁的防火墙。一路上看到经商的店主,忙碌的下着编了号码的铺板准备营业。卖菜的、卖豆腐的、卖酱油、醋的、卖肉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阵风吹来,还能闻到巷子深处飘来的黄酒味道。蒸包子、炸油条的香气扑鼻而来,馋得我和小伙伴们口水直流。

来来去去,都要经过清真寺,那是回民最神圣的地方!

威严肃穆的清真寺大门两旁,矗立着两头石狮子,青面獠牙,怒目圆睁的形象十分逼真。门框下方,一边一个直径约七八十公分大的圆石鼓,石鼓的侧边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花草鱼虫。大凡从此过往的行人,都会出于好奇而不由自主的前去摸摸石狮,骑骑石鼓。天长日久石狮和石鼓被磨得油光发亮。

进到院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院内宽敞干净,院子正中长着一棵参天大树,树的周边种植有五颜六色的花卉。房屋格局是一正殿、两偏殿,大扇的花格窗户看起来十分气派。正殿是回民祈祷颂经的地方,偏殿是回民的藏经屋。院子的墙壁上用五颜六色颜料绘有回民传奇故事,绘画中偶尔还看见用回文书写的小字,我虽然不认识回文,看不懂这些,但还是感觉到清真寺内外的那份庄严与神秘。

与清真寺相连的就是西关有名的回民街。街上有几家回民门口摆着夜里宰杀的牛羊肉,簸箕里放有煮得半生不熟的牛蹄筋和杂碎,牛羊肉的“膻味”挺诱人的。

冬天上学途中,约上几个小伙伴。人小鬼大点子多,胆子也忒大。几个人一商量,今天“偷”点啥好吃的。看着手里拎着的火笼,摸摸口袋里在家“偷拿”的黄豆种,顿时来了主意。

分工合作,有的望风、有的下手扯人家挂在肉架子上的牛羊油,抓人家簸箕里的牛蹄筋和小块杂碎。

来到教室,趁还没上课,我们先忙活开了。用削铅笔的小刀把“偷来的”牛羊油切成小丁,拿出香脂用完了,舍不得扔的空盒子当“锅”,架在燃烧的火炭上,炸起了黄豆。

黄豆的香气弥漫了整个教室,就在大家你一颗我一颗吃得正香时,有人喊道“老师来了”!吓得大家慌作一团,也不知是谁慌乱中踢翻了火笼,火红的木炭四处飞溅,一块燃着的小木炭落在了我的棉裤上,把新棉裤烧了个洞,还把我的腿烫了一个大泡。疼得我眼泪直流也不敢吱声。晚上回到家,因棉裤被烧坏了,还挨了妈妈一顿好打。为了吃几颗油炸黄豆,代价是至今腿上还留下了一块疤。
2022-11-14 21:30:43
回复 0
东 古 桥

  

无论是上学还是进城,东古桥都是必经之路。这个拱桥不知建于何年,砌桥的石板上长满了青苔,桥 面连通了中西关和小西关的街道。

桥下是一条二三米宽的水渠,常年流水不断,涓涓细流清澈见底。每天早上,附近人家的大娘小媳妇和姑娘们,或蹲、或坐在水渠两边,一边洗着衣服淘着菜,一边家长里短地聊着天。棒槌的槌衣声,嘻笑叫骂声不绝于耳。

到了晚上,哥哥打着手电,拿起粪筐,悄悄下到水渠里拦水捉鱼。还真别说,有时一晚上连小鱼、小虾、泥鳅一起还能捕上半盆子,第二天,全家可以每每地打上一顿“牙祭”。
2022-11-14 21:31:04
回复 0
古 水 井

每当我们现在喝着各种饮料和纯净水时,就不由得想起我家街边的那口古井。井里的水冬暖夏凉,喝到嘴里比任何饮料都“爽口”。

井深十多米,光亮的石头井沿,被常年打水的井绳刻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凹槽”。井轱辘上缠绕着几十圈麻绳,麻绳上栓着一只公用的铁桶。

这口井,供给整条街上几百户人家的生活用水。担水时要排上几米的长队等候。到了夏天,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最惬意的就是,能喝上一杯才从井里打上来的“井拔凉”。他们有的拿着杯子,有的拿着碗,还有人拿着瓢,等候在自己家门口,一旦有人担水过来,你一杯他一碗的,舀起来就一口气喝下去。清凉甘甜,比冰镇饮料都好喝的井水下肚,那真叫一个爽快!

只是苦了那个担水的人,本来打起来满满的两桶水,沿途被舀得还剩下两小半桶。可担水的人从无怨言,心里还美滋滋的。
2022-11-14 21:31:26
回复 0
挂  扁

住在西关老街上的人,邻里和睦、亲如一家。有难大家帮、有福大家享,从来不分彼此。

早饭  时,家家门口都会 有人端着碗边走边吃,相互夹着对方碗里的菜品尝,总觉得人家的菜香好吃。那时的物质供应十分困难,大家的条件都差,连吃顿饱饭都不容易,所以,其他的方面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家里来客人了,主人家上街去花1毛钱买块豆腐,花1毛钱买两碗黄酒,再花2分钱买两支“大公鸡”香烟,两毛多钱就能够把客人待出去。

小时候盼望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遇到家长高兴时,兴许还能发几分或1毛2毛的压岁钱。那时人们虽然穷,但是家庭、邻里和亲戚关系却十分融洽,大家相互走动、拜年、送祝福,真是一种别样的温馨和甜蜜。新年的第一天即大年初一,是孩子们最忙禄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小伙伴不约而同的聚在一起走东家、窜西家的相互拜年。每拜到一家门口,就大声唱到:“拜年、拜年,馍馍上前,苞米花不要,糖果拿来”。一圈拜下来,每个人的衣裤口袋里都是满满的糖果和好吃的零食。

其实,盼望过年也并不完全是为了吃好、穿好、玩好、有零花钱。最主要的还是过年不久就是我们家 “老祖宗”,也就是我奶奶的寿诞日了,为老祖宗过寿诞,才是我们家族几十号人的头等大事、要事。

模糊记得,那年是我奶奶92岁寿诞,恰逢我大哥添孙子,“五世同堂”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那天,我们家高朋满座,来给奶奶祝寿的人川流不息。忽闻街上锣鼓、鞭炮声齐鸣,我们家附近的街道旁和大门内外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

我看见大人们忙着从家中搬出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放置到街的中心,两个叔叔一边一个地扶着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寿星来到八仙桌左边的那把太师椅前坐下。老舅爷家十几个男人带着乐队,抬着一块刻有“五世同堂”的金字大扁,一路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他们是专门来为我奶奶送扁祝寿的。我父亲见状,赶紧带着弟兄及家中的男性后辈们郑重的接过大扁送入堂屋,并一齐叩谢老舅爷的赐扁之恩。

这时听见支客师高声喊道“请老舅爷上坐”,于是舅爷被引到八仙桌右边的太师椅上坐下。随即支客师又一声“拜”,只见我奶奶膝下年满十八岁的子孙们,朝着奶奶和老舅爷面前刷刷的跪下一大片。“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看着眼前这热闹的场面,和一大片为自己叩首祝寿的子孙们,奶奶那张已掉得没有牙的嘴巴早已笑得合不拢了。

接着,支客师又用他那洪亮的声音高喊:“唱”。我原以为要唱啥歌呢,仔细一瞧,只见白胡子老舅爷神色凝重的站起身来,走到老寿星身边,扶着我奶奶的肩膀,开始讲述我奶奶的艰难经历。

我奶奶九岁到我们家当童养媳,三十六岁守寡。上要侍奉年迈的公婆,下要拉扯几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独自一人勤扒苦做,艰难的支撑一个家庭,十分不易地发展壮大到几十人。听到奶奶这些感人的经历,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我也哭了。

本来就不宽敞的街道此时显得更加狭窄,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街沿上、挨家挨户的门里门外、对面的铁匠铺、压面铺、理发店都挤得水泄不通。连过往的行人都驻足下来,聆听奶奶的故事,都想一睹奶奶的风采。

奶奶性格温和,慈眉善目。争强好胜的她,每天掂着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起早贪黑地忙里忙外。之从收扁以后,奶奶更闲不住了。每天都会有人抱着小孩,让奶奶抱一抱,摸一摸,说是;要占占老寿星的福气。更有人家的孩子,吃坏了肚子,隔了食也抱来请奶奶做推拿。有的孩子得了红眼病,或是小渣子眯了眼睛,也要带来让奶奶吹吹。夜里有小孩发烧了,抱来让奶奶用打碎的瓷花子,扎一下小手放点“血”出来,但凡经过奶奶治疗过的孩子,大多都能“手到病除”。  

奶奶活到九十六岁,无疾而终。

奶奶一生没吃过药,也没见她生过病。现在想来,她老人家之所以身体硬朗,能够长寿,得益于她经历了大半生的艰苦劳作,练就了一副好身板。

奶奶一生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上慈下孝、积下了好福报!

奶奶虽然不在了,但奶奶留下的家风尚存,“五世同堂”的大扁仍然还挂在堂屋正中。
2022-11-14 21:31:47
回复 0
街  公  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条件差,小孩子没啥玩具。放学回家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男孩子打陀螺、滚铁环、打玻璃珠子。女孩子跳绳子、踢毽子。男孩和女孩唯一能玩到一起的就是捉“迷藏”。捉迷藏最好的地方就是街公所。也就是老街上的“衙门”,集居委会与生产大队部为一体。这座院子前后有三个“天井”。大门的门框是用三四十公分厚的石条镶嵌而成,门坎高有六十公分左右,门坎两边安有两个石墩。

街公所大堂内,有几根两人合抱的大柱子,柱子下面垫有石鼓做的基座,石鼓上刻有花纹和鼓钉。大堂的两侧是用来储存粮食的板仓。

大堂的对面,隔着天井是主席台,主席台两边是两间厢房,厢房是用来议事和住人的。平时街公所里显得很空旷,只有开起群众大会时才热闹。街公所的最后面还有一个小天井,小天井中间有个水泥池子,里面养了几条小鱼。值班的李叔在水池边上种了不少花花草草,把小院装扮的生意盎然。

说起这个李叔,他可是个有故事的人。听老人们讲;解放前,在房县老区,少年时的李叔扛过红樱枪,站过岗放过哨。解放后,政府为了照顾他,安排他在街公所值班。或许他当过红孩子,经过历练,警惕性非常高,工作特别认真。我们都很喜欢他。

整条老街上只有街公所装了一部电话。上级下达的指示、通知什么的都要靠李叔接听和传达。记得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也就是七八年,我被录取了。招生办电话通知时,是李叔先接的电话,他气喘吁吁地跑到我家告诉了我这一消息。那一刻,我高兴地哭了,李叔见我这样,催促道:“快去接电话,人家还等着呢,耽误久了,瞎费电话油啊,听到他这话差点没把我笑背过气去。看着我笑成那样,李叔怔怔的看着我有些不知所措,原来,李叔不懂得电话是用电的而不是用油的。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好多年了,现在想起来还很有些后悔,后悔当时不该笑话李叔,让他难堪。而是应该感谢他,感谢他在第一时间,给我带来改变我一生命运的好消息,我怀念李叔。

离开家乡的老街几十年了,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关老街人,爱家乡的今日,更割舍不下家乡的过去。
2022-11-14 21:32:28
回复 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4    鄂ICP备1502369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9-3555678 举报邮箱:2194866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9-3555678

GMT+8, 2024-5-17 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