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89 8687 6222
  • 0

[随笔杂记] 西关老屋,那回不去的旧时光

天南地北房县人 发表于 2022-11-14 21: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70 0

注册参与互动,神评就等您了!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小西关和中西关交界处,有一个地标叫土城门。听父亲说土城门的墙体是土墙,有上下两层。下面是一个拱形门洞供人行走,上面是木质结构的城楼。城门上书四个大字“川陕锁钥”以彰显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我家的老屋就在土城门旁边,父亲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儿们在土城门那儿玩,父亲说土城门上还有战争时留下的枪眼呢。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风雨的摧残和战争的洗礼,土城门到我这一代就只剩下个称呼了。

    西关老屋很老,老得我都看不出它的年龄,问父亲,父亲也说不清它住了几代人。那被岁月渲染的黝黑的梁柱,那被风雨侵蚀的斑驳的土墙,还有那瓦楞上的瓦松都在诉说着老屋的古老与沧桑。父亲说以前一个大家族都是在一起生活,土城门两边的房子都是我们家的。三老太爷嗜酒如命,他把两边的房子卖掉换了酒喝,所以就只剩下中间这一溜儿了。后又几经兄弟分枝,到我父亲这儿就只有这一进三个小屋子:堂屋、卧室和厨房。

    老屋最里面是厨房,进门便是一个很宽很高的土灶,上面架一口又圆又深的大铁锅,盖一个又大又圆的木锅盖。西关老屋都是明清风格的老四合院,狭长幽深。厨房在最里面自然是采光不好,但祖辈们很聪明,他们在厨房的房顶上盖上两块一尺长半尺宽的亮瓦。清晨阳光从这里照射进来,就像舞台上打的两束光,炊烟在这光中袅袅升起。这里是母亲的舞台,母亲在这炊烟中挥铲掌勺、佐味调羹。蒸米饭、炕馍馍、擀面条、哈面籽、包饺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用她灵巧的双手,为我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土灶做出来的饭菜既使是粗茶淡饭也感觉格外香、格外有滋味。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帮母亲烧火了,尤其是冬天,可以边烧火边烤烤冻僵的小手。烧火也是要懂得一些技巧的,柴火放多了浓烟就会从锅洞里面冒出来,熏得你眼泪鼻涕一大把。火烧得太旺火苗会从锅洞里面窜出来烧着你的头发。这时候母亲告诉我“人要实心,火要空心”,要把柴禾架起来,中间留个缝隙这样火才会烧得旺。每次米饭做好的时候,母亲就会留下锅巴,淋上点油,撒点盐,趁着锅底的余热再烘烤一阵子,待锅内噼噼啪啪声响起,母亲就拿着锅铲小心翼翼的铲出一个完整的锅巴来,又黄又焦又脆又香,咬上一口“嘎嘣脆”。秋天烧火的同时还可以烧洋芋、红薯和苞谷坨儿。饭快做好的时候,放几个红薯到锅洞里,用火星和热灰盖住,等一家人饭吃罢了,红薯也烧好了,从锅洞里面扒出来,拍拍灰,不管它脏不脏也顾不上它烫不烫,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掰开就吃,那金黄色的瓤,咬上一口,唇齿留香。

    老屋厨房的角落放着一口大缸,缸里装着清凉的井水。药王庙的后面有一口水井,方圆左近的人都在那里挑水吃。每天母亲忙完地里的农活,就会去那儿挑水,母亲的身子很单薄,扁担吱呀吱呀的压在她的肩头,两只木桶一前一后晃晃悠悠,但她路走的很稳,沿路一滴水也没有洒出来。走进家门,放下肩担,“哗”的一声把水倒进缸里。曾记得小西关大榆树下有一个李家老奶奶,她把水里放颗糖精再染点颜色,美其名曰:汽水,装到玻璃杯里,放在门口售卖。放学路上,每每经过这里我都饥渴难耐,上前一问五分钱一杯,摸摸衣兜空空如也,只好叭叽叭叽嘴脸一迈不再看它。赶紧回到家,拿起水瓢舀一瓢井拨凉水,咕咚咕咚灌一气,那滋味甜蜜蜜、凉丝丝,浸透肺腑,燥热顿消。

    老屋的中间是卧室,里面有一张木柜和一张写字台,那是母亲的陪嫁。双开门的木柜,分上下两格,中间还有两个抽屉。上格放衣服,下格就放些米呀面呀及一些生活用品。中间有两个抽屉,当我们哭闹时,母亲总是会从里面摸出几颗花生、大枣或是几个核桃哄我们。有时候也会找出一支粉笔头,我就把下柜门当黑板在上面画呀画呀。卧室是最温暖的地方,这里有一张老式的柴床。风雨袭来,我就躲进被子里,听那淅淅沥沥的雨珠敲打着瓦片,嗅着微腥的泥土的气息,我像一个婴儿在母亲的怀抱中慢慢的进入梦乡。

    老屋开间小,进深长,卧室和厨房的门都开在同一个方向。那个时候家里很穷,点的是煤油灯。节俭的父亲在中间卧室的墙上挖了一个方砖大小的格子放煤油灯。当夜幕降临,昏黄的灯光顿时洒满了三个小屋。父亲就在这微弱的灯光下教我们数数、背唐诗,母亲则是缝缝补补,那如豆的灯光总是把我们的影子拉的好长好长。

    老屋最外间就是堂屋了。这里有一个我最喜欢的老物件——收音机。天蓝色的外壳、一个银白的旋钮和一个白色的开关,装四节一号电池,大约有一块砖那么大。是父亲省吃俭用花了一个月的工资在他的一个朋友那儿买来的,是我们家那时唯一的一件家用电器。父亲把这台收音机放在堂屋的大桌子上。每天早上一起床,父亲就打开收音机,边听新闻边和母亲一起做早饭。小孩子都是很贪睡的,我们总是睡眼惺松的埋怨他们一大早开收音机惊扰了我们的美梦。他们从不生气,直说我们懒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勤快才是持家之本啊!

评书联播是我们全家都爱听的节目,每天晚上七点半我们都围坐在收单机旁侧耳倾听。田连元的《水浒传》、单田芳的《隋唐英雄传》、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还有刘兰芳的《杨家将》《岳飞传》……都曾令我们如痴如醉,废寝忘食。田连元先生嗓音高亢、中气十足、字正腔圆。他喜欢用象声词,什么“咚咚咚”的战鼓声啊,“仓啷啷”的宝刀出鞘啊,讲得是绘声绘色,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刀光剑影的战场。那个时候我常常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背一把绝世宝剑,乘一匹快马,行走江湖惩恶扬善。刘兰芳先生嗓音清脆、嫉恶如仇,常常听的我牙根痒痒,恨不得把坏蛋从收音机里面揪出来暴打一顿。单田芳先生嗓音沙哑、极富磁性,特别是他的单氏格言“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忠孝臣子人人敬,佞臣奸贼留骂名”至今我依然言犹在耳……评书说到紧要关节,醒木一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每每听到这句话,心里都好生遗憾,恨时间过得太快,挂念下回的情节又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收音机陪伴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给我们清贫的日子增添了一抹亮色!

    老屋前面还有一个院子,这里是我们儿时的“百草园”。在这里我们嗅着野花的芳香,听着蛐蛐的鸣叫,随着蝴蝶起舞,踩着柔软的小草奔跑。院子里面还有两棵白杨树,高大挺拔粗枝大叶,繁茂的树冠像一把巨伞,在院子里遮下一片树荫。春天来了,我们就搬个小板凳坐在这里看燕子飞来飞去,寻找安家的地方。我们这儿有名俗语:燕子捡的是旺处飞。隔壁大奶奶家就有两窝小燕子,她家的生活比我家好一些。我和妹妹多么希望能有只燕子也在我们屋檐下安家呀,可是我们家就只有麻雀叽叽喳喳的飞来飞去,我们也不嫌弃,那也是我们的小伙伴啊!夏天,知了在树上歌唱,蛐蛐在这里弹琴。我们就会呼朋引伴,捉迷藏、做饭饭儿,以乱石为灶,木棍为筷,青草野花当菜,水和泥巴做面团,用瓦片当盘。有人切菜,有人掌勺,你当爸爸,我当妈妈,嬉笑欢闹不绝于耳。老屋时常有人来串门儿,左邻右舍、叔叔婶婶闲睱之余都喜欢来我家白杨树下坐坐,拍拍张家长李家短,聊聊过去的艰苦岁月,畅想一下遥远的未来……

    如今老屋真的老了,二十几年的闲置,老屋已是杂草丛生、破败不堪。岁月在墙上留下了沧桑的痕,风雨在瓦上留下了沧桑的壑,年深月久老屋好似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艰难的承受着风霜雨雪。随着西关老街改造进程的加快,老屋也即将要被拆除了。

    西关老屋,它简陋而温暖,踏实而满足。它是我们心中的怀想,是我们思念的地标。老屋于我,不仅仅是个单纯的物理所在,它更是我精神上的一方乐土,那里有我回不去的旧时光。那时光是拾不起又回不去的记忆,是捧在手心却又放不下的岁月。它将永远尘封在我的记忆里,这记忆,暖暖的陪伴我一生、一世!


来源:老街情怀“房县网”杯房县“西关印象”征文投稿
作者:邹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4    鄂ICP备1502369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9-3555678 举报邮箱:2194866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9-3555678

GMT+8, 2024-5-17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