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 900 8000
  • 0

[民间文学] 小院春秋

天南地北房县人 发表于 2022-11-14 20: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43 0

注册参与互动,神评就等您了!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初,我们这个穷得淌酸水的文化单位仍然住在县城西关老街,我们单位的人住在一起,周围还打了院墙,自成一统。

这时候,我们的县城已决定东迁,一些有钱的单位开始到十里外的新城规划区去重建,而我们当时还没有那种整体东迁的财力,只能暂且在西关住着。小院坐落在老县城郊的沙滩上,大门左边有一条人工开挖的小沙溪,右边有一条新铺的通往城里的小石道。院内很宽敞,空地多,我们在小院里又加围了各家的小院,三间正房加外披和前后小院,占地面积有将近200多平米,这在现在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但进出的道路却很原始,全是沙石。过春节,我在家门口贴了一副自作的春联:“沙溪流水水渗水上下有水;石道行车车颠车左右无车。”横批是“独辟蹊径”。这是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心态的写照。那时,饭前饭后或节假日我们总喜欢三五成群地凑在小院中央的沙石道上谈天说地,互致问候,像一家人似地亲昵。我们的平房室内没有卫生间,院里也没有专门的卫生管理人员,但公厕自有“雷锋”冲洗打扫,院门也由各户轮流关锁。大家种种花、养养鸟,生活得祥和而安宁,其乐融融。

但是,十多年后,小院逐渐由我们的一统天下而变成了政出多门的小杂院,老住户都纷纷到新城去购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居,空出来的灰溜溜的小平房纷纷被单位收回贱租或贱转卖了出去。新住户来自全县各地,户口都还在农村,有砖匠、木匠,也有杀猪的、做豆腐的,还有开小店、卖水果的,可谓“引车卖浆者流”。新住户的男人外出谋生,女人在小院里种菜养鸡、喂猪,还养猫、养狗,几乎把农村里的一切营生都搬进了我们的小院。渐渐地,我们的大门该锁的时候往往锁不住,公厕尽管仍有“雷锋”冲洗打扫,但地面上却天天尿液横流,臊气冲天……于是,我们原来的生活氛围消失殆尽,老住户中还未来得及东迁的人甚至有人觉得与这种“引车卖浆者流”住在一起低人一等,便千方百计地加速搬迁。我来自农村,很喜欢这种田园式的居住环境,曾一度不想搬迁,但是,单位后来也东迁了,上班要跑十多里,只得也狠下心来到新城去买了一套三居室。这时已是上个世纪末,我已在小院里居住了将近二十年,现在我一搬走,单位马上就会把她贱卖出去,整套住房和前后小院只卖八、九千块钱,我实在有些舍不得;而且我想,我们国家正在走向城市化,往后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要进城,因而房产将后必然要升值,于是我想办法把她买下来出租,这样既可保留我的“故居”, 也许将来还可能赚得一笔财富呢……

转眼间又过去了八年。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县城里的人口成倍地增长,渐渐地我从小院的败落中又看到了新生。原来,那些新住户都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过去都曾走南闯北,既到广州、深圳去做过买卖,也到上海浦东去打过工,现在口袋里有了钱,手上有了绝活,便纷纷回到家乡的小县城里来发展,一个个雄心勃勃的,天天起早歇晚地干,都想把故乡变成小上海、小广州。这是一种新的生机,预示着他们已进入了新的高层次的发展。随着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成功,他们的自身素质也不断地得到了提高,生活作派也越来越文明,又纷纷把平房改建成楼房。我家东迁之后,小院一直出租,到手的租金早已超过了购房成本,开发商还反复找上门来求购,出价从四、五万涨到了四、五十万,但我仍然不想脱手,并乘兴写了这篇《小院春秋》,以资纪念建国70周年!




来源:老街情怀“房县网”杯房县“西关印象”征文投稿
作者:曹鸿骞,作家、副研究员,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老作家文学贡献获得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4    鄂ICP备1502369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00000000 举报邮箱:adminx@adminx.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00000000

GMT+8, 2025-4-13 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