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89 8687 6222
  • 0

[民间文学] “余永美协记”

天南地北房县人 发表于 2022-11-13 20: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64 0

注册参与互动,神评就等您了!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余永美协记”是房县大西关余正德开创的药房铺号。座落在昔日汉阳同乡会左侧(现天明小学上首)。該号自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起到一九五三年公私联营止,历时六十八年,为房县解放前的大药房之一。它以经营中草药为主,兼售遵古炮制的各种膏丹、丸、散和聘专医门诊治病。鼎盛时拥有学徒达三十二名,坐堂看病先生多达七名。学徒期满回家开业的计有河南淅川杨汉山、李同春,谷城的郭家斋、竹山县的陶希胜、魏莫昆、徐华昆等六人。其中以竹山南关“全顺美”号的徐华昆,独负盛名,青胜于蓝。

余正德原籍郧阳人,生于咸丰十年(1860年),殃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少时家境贫寒,目不识丁。十六岁时,只身到房县谋生。先在大西关黄家学织布,他个小,上机够不着踏板,还得垫两块厚木板方可操作。其报酬每月是一匹土布,三年中共积存土布三十六匹,生活渐趋安定。后遇一开药店的店主徐永信见余忠厚老实,逗人喜爱,便收他为徒。他在徐永信家学会了切、铡、炮制中药的方法,爱上此业。他常想,若将来自营或当看病先生,不识字怎么办?于是他便拜徐家请的一位姓黄的老先生为师付,开始学认字。他观察到黄先生爱吸水烟,就每天把白铜水烟袋擦洗得光洁锃亮,装上好烟丝给老先生送去。每次送烟时,总要把柜上的药单带上,请老先生将单上的字教给他认。老先生见其虚心好学,就耐心教他。由于勤奋,不久他便掌握了党参、黄连、红花。。。。。。等上千种药名的写法与用法。为了掌握看病知识,他将徐先生开的汤头处方牢记于心,徐先生常看的《本草纲目》、《验方选集》等医书也进行系统学习。徐老先生也他求知心切,也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他,使他很快掌握了中医诊病的要领。便开始与人治病。实践中对见效快的药方,还手录一本《临床效应》传世。余正德在该店五年,二十四岁时(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就当上了“徐善堂”的坐堂医生。事有凑巧,就在这年冬天,徐永信因事他迁,便将药店作价售与余正德。当时余正德虽尽已所蓄,也难以付其半数。徐一则迁移事急,二则念余相帮多年,笃诚可嘉,旧情至厚,遂免其所欠。

余正德得到徐家药房之后,如鱼得水,于光绪十一年三月(公元1885年)另立字号挂出了自己的招牌“余永美协记”。这时除自己当先生外,另请两位先生(雷道轩、付家兴)坐堂诊病。每日天末明他便和徒弟一起打扫铺面,并亲自买回早点供先生食用,以此博得先生合力,生意日兴。

余正德因受“徐善堂”之传授,在此道上首先以信誉取胜,不掺杂使假,童叟无欺,顾客往来不绝。此外,他还大行慈善之事,但为了药房生意不致亏损,采取“穷人看病,富人出钱”的方法来弥补(就是对穷少收钱,对有钱人多收钱的办法),又针对房县药材多的特点,大量收购药材和黑、白木耳等山货从事外庄。据说他毎半年就要亲带四十付挑子下河口、汉口出售,回头货除一些南北道地的名贵药草,如红参、洋参等一应细药外,还批量购进京广杂货、洋布、洋火、洋油之类应时货物回来批发给别人,于中牟利。这样不到三年就发了大财,他亲手置下田产五石种,一跃而为巨富。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有一在外做官的房县知名书画家袁肇岳于上海置下了家产,欲卖原宅(现在的天明学校),举家迁沪。因袁这幢房子,居西关闹市之中,且屋宇高大宽敞,又临街有铺面,对余来讲,确属发展生意的难得之所。所以,他便托人说合,以四石种水田的价值将其买下。余得手后,如虎添翼,马上将其修葺一新,竖起“永美协药店”大字招牌。同时还开设了山货铺和杂货店,其气派名望大非昔比。由此他在经营上更加精细认真。如该店配制的“天王补心丹”、“雷击散”、“八宝珍珠散”、“观音救苦膏”等,价廉质优,在群众中威信很高,一传十,十传百,致四方游医和两竹(竹山、竹溪)、川、陕跑药帮生意的均慕名而来。经营之规模与兴隆之快捷为同行所不及,成为城关药业的领衔大户。为了扩大生意,广辟财源,余正德凭着良好的社会信誉开始发行“铺票”如同现金(即加盖有“余永美协记”铺号和余正德私印的银票)在市场使用。使有限的资金起到更大的作用。在财恒足矣的同时,遂大兴慈善事业。他在家中西跨院正厅中挂起了“福善堂”的牌子,凡南来北往的乞丐均可在此得到施舍,遇有春荒,或水、旱天灾时,余更在当街设场施粥,以解民饥。故时人称“余永美协记”为积善人家,因此时人皆称他为“余善人”,留传很久。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正月,贺老九带兵驻房三天,鸣锣布告:限三天要官民缴五千洋钱饷军,当时地方政府要员商富户纷纷逃离,一般民众,无钱可交,心急如焚,遂齐聚余家商量对策。时余正德一则惧匪兵凶狠无情,二则念众人之厄,遂慷慨解囊,把九百五十块现洋,给贺送去,恳宽限期。幸在期限内,奉军骤至,贺老九带着南军仓惶而逃。事后,全城无论贫富均感余大义捐款,解救民困。于是层层为余荐请上司旌表其德。民国八年(1919年),由襄阳府派员送余正德“勇于为善”金匾一块。由此,余之善迹声已蜚鄂西北,望重于房陵。他有六女二男,均请塾师教授,长子名鹤仙,次子名文仙均承祖业,有令名。正德辞世后,兄弟二人各铺字号仍沿用“余永美协记”直至解放。
来源:老街情怀作家群
作者:樵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4    鄂ICP备1502369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9-3555678 举报邮箱:2194866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9-3555678

GMT+8, 2024-5-17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