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 900 8000
  • 0

[民间文学] “毛恒顺隆记”杂货布店

天南地北房县人 发表于 2022-11-13 21: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32 0

注册参与互动,神评就等您了!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和煦暖的春风,在余策星老师的带领下,我走进了中西关,走进了毛文宗老人的家,听他讲述他的父亲毛学谦在中西关开“杂货布店”的往事。

  毛文宗已是75岁的高寿之人,但他的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背板挺直,步履灵健,目光有神,面容爽朗,中气充沛,走路刚刚的,说话刚刚的,特别是他那黑色的短发和银白的胡子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他老而不衰的矍铄;而他家中悬挂的幅幅书法作品和把把包浆锃亮的二胡又暗示着他这位60年代初中毕业生的文化艺术涵养和雅致的生活乐趣。有着这样的底子,谈起杂货布店来,他自然是滔滔不绝,以致于语速太快让人难以听清。但我还是努力地听出了以下的内容。

  在民国16年,也就是1927年,毛文宗的父亲毛学谦在中西关黄孝祠旁开办了“毛恒顺隆记”杂货布店。杂货布店名副其实,除以经营布匹为主外,也兼营黑木耳、白木耳、茶叶、桐油、黄莲、食盐、洋油、白糖、头绳等百货买卖。杂货布店的位置好,门面大,货物真楷,价钱优惠,热情诚信,因而人气兴旺,生意火爆,在整个西关算是数一数二的店铺。

  毛学谦常告诫账房、伙计及家人,生意人做到“货物真楷,价钱优惠,热情诚信,童叟无欺” 。

  杂货布店经营的布匹有土布和洋布两大类。洋布是从武汉等大城市进回来卖的,土布主要是先收购再拿去染色后卖的。当时西关有两大染房,一个是曹家,一个是朱家。这两家都手艺过硬,布染得不仅色泽光鲜;而且不掉色,手感柔和,深受客户的喜爱。毛学谦把土布分给曹朱两家染,和他们的关系好;两家都很感激毛学谦,凡给他染布就格外认真。毛学谦对两家好,布染得好,毛学谦的生意就好,这是人和双赢。

  毛学谦的土布不仅在房县销路好,而且深得外地客户的青睐。毛学谦就带着大量的上好土布销往老口河、樊城、荆沙、武汉、长沙、河南、上海;然后又采购回绸缎、瓷器、日用百货,特别是簪子、羊角梳子、胭脂、香粉,更受大户人家女眷的喜爱。

  毛学谦除收购大量土布外,还动员家里的女人们纺线、织布。女人们白天忙家务,晚上就在油灯下纺线的纺线,织布的织布。那纺线的嗡嗡声和哗哒哗哒的织布声在五进深的宅院里各个房间一直响到深夜。飘过雕花的门扉、朱红的屏风、小格子的窗户,融入夜的天籁,合奏成勤俭持家的小夜曲。

  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后,“毛恒顺隆记”杂货布店便不复存在,但毛学谦被安排在房县供销社上班。

  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洗礼,如今,“毛恒顺隆记”杂货布店不仅名号不在,连那片房屋也不复存在了。但儿女成家成业,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毛文宗依然住在中西关祖传的五进深的百年老宅里,临街的门面依然开着杂货店,两个老旧的柜台里摆放着火机、剐子、饮料、方便面等小商品,生意并不兴隆,甚至非常萧条,有的物品上已落有灰尘。然而,毛文宗并不愁,也不哟呵生意,因为他开店,不是为了挣钱糊口,而是为了守护,为了回味,为了一代人到一代人的传承。

(作者简介:向辉,网名花未眠,女,汉族,湖北十堰房县人。县作协会员。房县人民医院职工。有作品发表于《诗歌周刊》《几江诗刊》《特区文学》《武当风》《十堰作家》《神泉》《长江诗歌报》及多种网络诗选。有五人合集《一江风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4    鄂ICP备1502369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00000000 举报邮箱:adminx@adminx.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00000000

GMT+8, 2025-4-13 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