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参与互动,神评就等您了!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随着西街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推进,西街的老屋和沿街的商铺已逐一拆毁,昔日充满烟火气息的西街只剩下残亘断瓦,老街的热闹喧嚣仿佛还在昨天却只能在记忆里寻找。
彼时西街还是一个古朴的街道,鲜有高层建筑。老屋很老、也很旧了,门口的台阶长满了绿色的苔藓,一丛一丛或茂密,或稀疏,安静地生长着,夏末的风吹过虚掩的木门,吱呀一声,长长的走廊荡起一阵回音,惊吓了一旁织网的蜘蛛,一阵清风扑面而来,透着一股阴冷的潮气。正望着,四方的庭院展现眼前,青砖黑瓦,隐约可见雕梁画栋。细看,那屋顶房檐上长满了殷殷的青苔,深深浅浅的绿色仿佛在诉说着它的静谧与沧桑,倒是院中不知名的小花争相开放,显得格外惹眼调皮。再往里又是窄窄的更显幽暗的过道,前行几步出现又一个四合院。这样的曲折幽长似乎走不到尽头。住在四合院的以老人居多,在暖暖的午后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会聚在一起打扑克,或家长里短的聊天,说累了坐在木櫈上打瞌睡。偶尔还可在角落里找到堆放着闲置的农具:锄头、犁耙、畚箕、扁担,农具虽然老了,都缺了口,豁了牙,仍然显示着当年的风采。
顺着街道向前走,各类店铺聚集在这里显得前格外热闹。一天中最紧张最热闹的要属早上了,看那炸油条的铺子,虽然厚重的木门板都被熏得漆黑,仍然阻挡不了客人的脚步,门外支一口大锅,锅下的木柴哔哔啵啵燃的正旺,锅内的油温刚好时将制好的面放进去,滋啦啦油条如鱼得水般翻滚着,一会就被炸的外焦里嫩,店内已坐满食客,一根香喷喷热乎乎的油条就一碗甜滋滋的豆浆或是一碗热腾腾的稀饭吃得满口生香,引得外面站着等待的人更是着急。再向前走,有外地人租得一间小小的门店儿,外面陈列着各种油炸小吃:梅豆角儿、糖耳朵、芝麻酥、花生粘......店内的男人一只手拿着烟一只手拿着勺在油锅里翻滚炸物,得空儿赶紧抽一口烟,遇有买家赶紧丢掉手里的烟起劲的招揽顾客;裁缝铺的妇人头发高高绾起,白净的脸庞安静详和,直挺的鼻翼上架着老花镜,身穿自家做的衣裳,立领配着盘扣氤氲着含蓄和典雅,白晰的手上戴着磨得发亮的顶针巧手飞针走线一招一式都透着优雅、从容,恬静的绣出一个个春夏秋冬;那叮当作响的是铁匠铺,精瘦的老人神态泰然,枯黑的双手如变魔术般打造出各色逞亮的器具,店内四处可见制好的铁桶、铁蒸笼、铁水壶......每行至此都会忍不住驻足欣赏这热热闹闹的烟火,生活的乐趣大抵如此吧。
再过几年西街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 告别老屋只是一种破茧化碟的痛,这即是让西街走向现代新生活的开始,也是沉寂的老街将迎来“重生”的契机。曾经的西街、曾经的印象会在一些人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记忆虽短却日久弥重。
来源:“房县网”杯“西关印象”征文 作者:杜继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