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 900 8000
  • 0

[随笔杂记] 老西关“王家绿豆皮”纪略

天南地北房县人 发表于 2022-11-13 21: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83 0

注册参与互动,神评就等您了!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房县小吃“绿豆皮”是从外地流入的,但时间比较早了,情况也较为复杂,其中最值得回味得是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 清朝光绪19年(公元1893年),汉阳人王国义从家乡来到房县。夫妻俩节衣缩食,穷扒苦做,精打细算,好不容易才在房县城关镇北街开了一家“王兴意”菜馆。
    由于治理有方,待客真诚,价格公道,讲求信誉,一时间生意兴隆,门庭若市,流水颇丰。 有一回店内人手不够,就从“汉阳同乡会”中聘来两个汉阳的厨师,是那种短时间帮忙的性质,因为汉阳的厨师急于回乡发展,不可能订立长期合同。

        又有一天,他们在制作菜点时,不经意地把汉阳小吃“绿豆皮”投放到市场,这一下真不得了!两位厨师也绝对没有想到“绿豆皮”会如此大受欢迎,每天做的绿豆皮竟然供不应求,一时间誉满城内三关。厨师们暗暗地叫苦不迭,他们的手艺是不轻易外传的。假若掌柜的王国义要求传授“绿豆皮”工艺怎么办?脸面上也搁不住啊!他们就先做出姿态,让王国义张不开嘴。每次做绿豆皮都要关门秘制,不让外人看到,也不让外人插手。王国义是何等样人,如何不知其中的缘故?王国义那就"明人不做暗事”,当着两位师傅的面说,“我们晓得,你们身上的这点儿绿豆皮工艺来之不易,我们绝对不会让你俩让出来的,这点倒请放心”。说得两位师傅怪不好意思的。

        他们说道,“承蒙老板体恤下人。当然,我们也绝不是那种小气之人。只是我们的师傅有交代,其工艺是断不可外传的。我们只是当不了这个家。”

        王国义拍着双手笑道,话不说不明。你们做绿豆皮时,我可保证外人断不靠近的! 王国义之妻赵氏是个有心之人,悄无声息地躲在狭窄的阁楼之上观察两人做料全过程,全身心地偷学,师傅们全然没有发觉。

        半年以后,汉阳的厨师离开了房县,赵氏已经把绿豆皮原料配方制作工艺全部了然于心 ,亲自上案制作,其质量和口味绝对不逊色于汉阳的厨师们。每天制作不少于500张。 时事沧桑,到了1898年,菜馆歇业,王家也从北街移居中西关。

        儿子王德元沿袭旧业,制作绿豆皮维持家庭生活,但生意已经大不如前。因为此时不少人家争相效法,山寨货频出。如北街的舒成仁和东街尹家等。因为他们都是剽学,不得真传。只知其皮毛,不知工艺内涵,很快也就关张歇业了。

       1979年以后,高龄的王德元复出,重操旧业,手艺仍然不减当年。有人要买绿豆皮,他放下担子,先朝灶洞里塞一把干柴末,取搭在扁担上的毛巾揩手,用绳子拴的铜钱从土陶罐中沾油,围绕铁锅滚浇,均匀而不费油,下锅便滋滋作响,从整齐的绿豆皮中抽出几张,摊开放入,迅速翻转,从锅窝里抓起放在锅边,又从锅边翻调到锅窝,随时续一点油,这时的绿豆皮早已焦脆松软,香味四溢,再放些香油辣酱葱白蒜末,四折叠好,放在小菜碟,客人就可以细细地品尝美味儿了。 眼下房县城的小吃儿“绿豆皮”并不鲜见,但也并不多见,因为王家的后人仍然在不间断地制作,只可惜绿豆皮无法进行批量生产,人工制做要精到,速度缓慢,数量有限,市场上经常供不应求。

       不过,只要坚持不懈,矢志以求,还是可以吃到王国义的家传秘制的“绿豆皮”。说一句实话,"绿豆皮”真的是房县人一道口福啊!

来源:“房县网”杯“西关印象”征文 作者:霍中南

作者原房县文联主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4    鄂ICP备1502369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00000000 举报邮箱:adminx@adminx.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00000000

GMT+8, 2025-4-13 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