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 900 8000
  • 0

[民间文学] 梦里依稀古巷深

天南地北房县人 发表于 2022-11-13 21: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10 0

注册参与互动,神评就等您了!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千里房陵,峰峦绵亘,钟灵毓秀。房县县城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一条西河由南向北将县城一分为二,从西河拱桥迎西而上,就进入了老西关地界。      

       老西关曾是一个因商业而兴盛,集盐运文化与商埠文化交相辉映的繁荣之地,为通川入陕的必经之路,有“川陕锁钥”之称。老街至今保留着大面积具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落,宛如一帧镶嵌在县城风光画册中褪了色的旧照片。        

       童年的时光,大都是在西关姨家度过的。西关老街,曾留有我儿时的欢乐和离别时的眷念。如今的老街繁华落尽、景象萧条,每当我过客般再次走过老街,都会有一些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古意阑珊的老街和缱绻岁月,氤氲在我悠长的梦境中……      

       小时候,从东关到西关的姨家,要经过一座西门河大桥,大桥建于上世纪中期,两边的桥头堡各是三面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红旗雕塑,巍然耸立、迎风飘扬,极具时代特征。桥墩下,随处可见一些到此浣衣的女子,欢笑声、捣衣声此起彼伏。三观台的十字路口,牲口、柴炭、土产、肉类、青菜等与生活相关的物资在此汇集,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农贸市场,过了十字路口,就进入了西关老街。      

       脚踏青石板,头顶一线天。走进老街,让人感觉犹如在饱览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老街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三四米宽的狭长巷道,两边是鳞次栉比的木质列架结构的两层木房,一层是铺面,二层是阁楼。老屋经过数百年风雨的侵蚀,褪下以前明艳华丽的色彩,沾满了岁月的风霜和尘埃,显现出深邃厚重的历史沉淀。墙壁上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街石上自然龟裂的纹理折射出历史的年轮。      

       在我的记忆中,西关老街总是以黑白色调呈现在世人眼前,让人感觉深邃而幽远,似乎怎么也走不到尽头。累了,随便在人家的阶沿上坐着休息一会儿。渴了,就近找一个卖散装汽水的小摊,两分钱一杯的薄荷香精加井拔凉水调配而成的汽水,喝起来感觉心里沁凉沁凉的。在当时看来,没有什么饮料能比这更凉爽解渴的了。      

       当一阵阵中药香味扑鼻而来、一口老井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就感觉离姨家不远了,这是去姨家路上的一种标志性气味和物件。这口老井说不上来有多大的年龄了,但至少应该和老街同岁。井口用一整块青石雕凿而成,内圈被经年累月上上下下的井绳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凹槽,四边则用八块相同形状的石板浆砌而成,整个看起来呈八卦型。两块竖立的碑状青石的顶端各凿有圆洞,安放着一个铁质的轱辘,摇把已被络绎不绝来此挑水的人磨得锃亮。青砖垒成的圆形井壁,周身长满了毛茸茸的青苔,低头从井口望下去,能清晰看见井底水面上的圆形天空和自己的倒影。      

       姨家住在中西关老中药材公司附近临街的一个四合院里,这是一个典型的清代土木结构建筑风格的院落,四座房屋合围在一起,中间留有一个采光和排水用的天井。看得出来,以前建造这个院落的主人是个大户人家。正屋明堂的墙壁中间挂着一幅发黄的《毛主席去安源》的中堂画,天井过道的木质屏风上保留着诸如“将无产阶级文革大革命进行到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加强工农联盟!”等文革时期的宣传标语。天井院中间是一座假山,上面长满了青苔和虎耳草。假山的四周,满是用石片整齐排列出来的地坪,石缝中长满了青苔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草,几盆万年青和仙人掌默默守候在天井的角落。老街上,像这样的四合院非常之多,成块连片,一个挨着一个。“悠然南山”、“云蒸霞蔚”、“据德依仁”、“积善余庆”、“勇于为善”等美好寓意和家风家训等内容的题字在门楣和山墙上随处可见。黑白辉映、错落有致的封火墙将每个四合院分隔开来,不仅有利于防止火灾,而且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粉墙黛瓦、飞檐凌空的古建筑风格的艺术享受。      

      黎明时分,老街在商贩的吆喝声和路人的喧嚣声中醒来。清晨的老街,具有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铺面的门板被主人依次卸下,临街的住户将雕花的木窗推开用一根竹棍支起,租书摊的将一本本小人书放在木板上摆放整齐,照相馆的师傅把样片挂在门外招揽生意,修车铺的师傅把一辆卸了轮子的自行车倒立在门外,理发店的师傅骑在板凳上低头磨着剃刀,铁匠铺里的两把大锤将红烫烫的铁器敲打的火星四溅,杀猪匠把肉案子上的肉分割好挂在肉钩上,卖黄酒的掂一口蒙着纱布的瓦缸放在门外,家家户户的烟囱升起了袅袅炊烟……,老街一天的繁忙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姨和姨夫天不亮就随生产队到二郎岗上工去了,老俵带着我到西河桥墩下筛沙、砸石头。那个年代,姨一家人生活的非常艰辛,姨和姨夫在生产队上挣工分,老俵早早地辍了学,热天在西河桥下筛沙,冷天在小西关砖厂拉砖。昨天,老俵多挣了一两块工钱,今天早上特意带我到三观台过早。那时候,在外吃早点是个奢侈的事,一碗米酒汤圆加上两块揪糍粑,吃的我心里美滋滋的。 傍晚和老俵一起从西河收工回来,老街上卖的卤猪头肉馋得我口水直流。老俵今天多卖了沙多砸了石头,高兴的称了一斤猪头肉回家下酒。      

       傍晚的老街,温馨的像一幅油画。夕阳的余晖透过晚霞照在老街上,仿佛给老街披上了一件古铜色的长袍,平时黑白色调的老街顿时变得明艳起来,滑溜溜的街石折射着斑驳的亮光,一道道封火墙的檐角凌空翘起,在残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苍劲古朴。这时候,一把把椅子和板凳也从家里跑了出来,两三个小脚老太太在一起瘪着嘴儿回忆着昔日的梦,四五个大妈端着粗瓷大碗道着家长里短,一群大老爷们躬着身子围成个团喊着跳马、将军。      

       老街入夜非常早,太阳落山以后,狭长幽深的老街一下变得昏暗起来,临街店铺逐渐关门,小贩们也陆续收摊。那个年代,整条街上电视机非常少,但老街从未感到过孤单寂寞。唱片机、收录机早已走进了生活富裕的人家,茶余饭后,打开唱机,放一首《小城故事》,歌曲优美的旋律久久回荡在老街寂静的夜空。倘若遇到下西关和小西关的电影院播放八一厂的影片,那绝对一道万人空巷的场景。深夜,老街在寂静中变得更加深沉,偶尔一两声犬吠让老街显得分外静谧。          雨中的老街,是一道别致的风景,欣赏老街的雨景,更觉如同到了江南。雨点从空中落下,房顶上的守株待兔的瓦松早已干渴的迫不及待,贪婪地吮吸着从檐沟中流过的雨水。雨水顺着檐沟向下滴,如一粒粒断线的珠子清脆地落在街石上,街石在雨滴经年累月地冲击下,被打出一个个碗口大的小窝。微风乍起,老街顿时变得烟雨朦胧,街上沉积的雨水也泛起阵阵旖旎。细雨过后,锃亮的街石上纹理清晰可见,透出天然石材的质感,老街的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泥土的清香。           冬天落雪的日子,老街就像一幅黑白色调的水墨画,尽显素雅娴静之美。穹苍抖落片片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地来到人间,白雪随着瓦片的弧线,波浪般覆盖在房顶上,和黑色的瓦头、飞檐相映成趣,在空中勾勒出一幅简约美妙的轮廓,白雪飘洒在黑瓦上写成一首诗,黑瓦映衬白雪作成了一幅画。      

       一栋建筑,彰显了一条老街的格调和意蕴;一条老街,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老西关是最能代表房县历史文化的一条老街,其保留下来盐运文化、商埠文化、忠孝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良好家风文化有如一座天然的历史纪念馆,被后人所敬仰。老街的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写满了老西关人深深的眷念和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      

       如今的西关老街,正在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保护和修复。当我再次心怀虔诚地瞻仰这条极具明清格调的古巷时,不禁为县委、县政府的英明决策所感叹。不久的将来,西关老街定会在沉睡中醒来,抖落一身岁月的风尘,复兴昔日的繁荣昌盛,以富丽堂皇而又古朴典雅的绰约风姿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房陵大地上熠熠生辉。

来源:“房县网”杯“西关印象”征文 作者:丁瑞

(作者简介:  丁瑞,笔名琴箫,房县作家协会理事,供职于房县野人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有诗歌和散文作品发表于报刊和文学网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4    鄂ICP备1502369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00000000 举报邮箱:adminx@adminx.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00000000

GMT+8, 2025-4-12 23:22